彰化街拍:走進火車站巷弄的日常光影觀察
說起彰化,你會想到什麼?
是肉圓還是扇形車庫?
但對我來說,這座城市的魅力,不在熱門景點,
而是在火車站周邊那些不被注意的巷弄角落。
這次因為參加 WordPress 小聚,搭著順風車久違地回到彰化。
活動結束後,我留了點時間,背著相機,選擇從火車站一帶的巷弄開始隨機走拍。
沒有規劃,也沒有目的,純粹憑著光線與氣味,
引導我穿進一條又一條狹窄小路,去看見那些留存在牆面與地板上的時間痕跡。
巷子裡的光,比什麼都真實

有些街景你必須用很慢的步調才看得見。
像是在舊公寓樓下的空屋中,有人擺了幾張椅子、一排植物盆栽,
像是家、也像是等待修補的場域。
玻璃內外倒映著路邊廣告與天空光線,
那些模糊的重疊,反而形成了更深層的視覺對話。
走進某個小巷,抬頭望見舊樓陽台的防盜窗架與鐵皮遮雨棚,以一種幾何秩序懸掛在頭頂。
這種抬頭的角度,不是為了取景好看,而是因為我真的想知道——
這些結構是怎麼拼起來的?
又撐過了幾個夏天與颱風?
用相機收集城市殘光

我喜歡拍那些「還沒被整理過的地方」。
像是生鏽的鐵捲門,上頭的水痕、鏽漬與斑駁,彷彿是這座城市用時間親手寫下來的書法。
又或者,一道掉漆的藍色鐵門,
在午後斜陽下留下了枝葉投影的律動,靜靜地呼吸著。
街拍不是風格的堆疊,而是一種觀察與回應。
我不特別追求「厲害的構圖」或「張力強的瞬間」,
而是想透過鏡頭說一句話:「你有沒有注意到,這些東西,其實一直都在。」
小結:在熟悉裡找陌生,在陌生裡找節奏

這趟彰化街拍沒有什麼特別的攝影目的,但走完這些巷弄後,
我倒重新想起拍照的初衷——
不是為了展現,而是為了靠近。
靠近一個城市、靠近某些片段,或是靠近那個願意慢下來觀察的自己。
攝影,不總是為了產出作品,
有時只是讓我們重新學會怎麼「看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