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婚禮酒文化觀察:從鏡頭看見的習慣與反思
婚禮攝影多年下來,桌上酒文化的觀察總讓我百感交集。
從長輩間的敬酒寒暄,到年輕人之間的拱喝起鬨,婚禮現場的酒桌文化幾乎成了一場隱形儀式。
無論是賓客間的情義互動,還是對新人的祝福表達,酒,總扮演著一種催化的角色。
台灣的婚宴,不少場合仍可見”喝酒才算給面子”的潛規則。
有些親友不喝不行,推脫反而顯得不近人情。
也常見賓客輪流敬酒,新郎新娘一路乾杯,過了第三輪整個人已經泛紅微醺。
對攝影師來說,這段過程常是紀錄情緒與氛圍的重要時刻,
但背後也讓人不得不思考:
這樣的文化,是不是該被重新定義?
攝影現場常見幾種畫面——
親友間豪氣乾杯,氣氛熱絡卻也可能失控;
長輩互敬數杯,彷彿藉由酒精重申彼此關係的分量;
新人被要求與親友逐桌敬酒,從頭笑到尾,臉上的疲憊逐漸明顯。
這些畫面真實而自然,但也透露著一種壓力的存在。
當文化變成某種不得不配合的流程時,攝影不只是紀錄,
更像是一面鏡子,反映出社會價值觀的某一種輪廓。
從攝影角度出發,我不否定喝酒帶來的互動情誼,
但若酒量成為一種比拼,或讓某些人因此感到不適、被勉強,那就失去了原本歡慶的初衷。
婚禮是一種選擇,也是一場表達愛與連結的儀式。
我希望未來的婚宴文化,能夠更多理解與尊重,而非透過酒精才證明誠意。
鏡頭能拍下熱鬧,也應該能記錄真誠與自在。


接著,說說自己的小故事。
十年前剛開始當業務時,對於喝酒這件事,印象其實還停留在當兵時期。那時候曾喝過一兩次高粱與竹葉青,只記得心裡只有一個念頭:真他X的難喝。
剛到桃園工作的時候,任職於房仲業,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公司聚餐,有時還是各分店一同聚會。有一次聚餐,不知道哪根筋不對,突然想多喝一點酒。平常只喝飲料,那天或許是室內空氣悶熱,腦袋昏沉,竟然拿起一整瓶玻璃瓶台啤直接乾掉。然後……就醉了。
我的酒量真的差到不行。剛喝完時沒什麼反應,但大概是從廁所回來、坐回座位後開始發作。我的「發酒瘋」不是那種砸東西或大罵人,而是話變多、聲音變大,台上有人唱歌,我就在台下鼓掌、敲桌、大聲喊「讚啦~」。說穿了,就是那種典型喝過頭後讓人尷尬的場面,活生生落在我身上。
當時我才真正體會,原來喝醉不是全然斷片的無意識。很多事其實都知道自己在幹嘛,眼睛有看到、腦袋也有意識,只是行為完全控制不了。那些酒後的失態,其實並非不知情,而是缺乏當下的自控力。
那天結束後回到公司宿舍,印象最深刻的是,我竟然是「用爬的」回到二樓,真的是四肢並用才爬上去。隔天自然成為大家取笑的對象,畢竟在他們眼裡,平常的我與昨晚的模樣判若兩人。
從那一晚開始,我就對自己下了承諾:只要不在自己家,就絕對不碰酒。職場上若遇到勸酒,我一律用飲料代替;若有人硬要逼,我就翻臉。這是我對自己下的底線。說真的,我很感謝當年那群嘲笑我的同事與主管,在還沒出事前,讓我意識到什麼叫做界線。
直到今天,我只有在家裡,和老婆一起小酌時才會喝點酒,而且適量就好。喝完微醺上床睡覺,安全、舒服、自在。
酒不是不能喝,只要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、能安全回家,那就是大人該有的選擇。在還沒喝到失控、像個小孩之前,學會為自己負責,應該才是成熟的表現吧。
婚禮是一種分享喜悅的場域,文化可以是情感的媒介,但不應成為壓力的來源。
酒桌文化或許難以一夕改變,但至少,我們可以從理解自己開始,從尊重彼此的選擇開始。
人與人之間真正的情誼,不應建立在強迫之上,而是體現在自在與真誠裡。
這樣的氛圍,才值得被紀錄、被傳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