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外與台灣人像攝影差在哪?從光線、空氣到氛圍的全方位觀察
攝影不只是技巧的堆疊,更是環境與情感的共同作用。
許多人問我:「為什麼你在國外拍的照片色調特別乾淨、自然?」其實,答案並不只有相機設定,更來自於拍攝當下的空氣、光線與整體氛圍。
以歐洲或日本為例,那裡的空氣乾淨、濕度低,天空常常是一片無雜質的淺藍色,陽光穿透力強又柔和。
這樣的自然條件,讓畫面本身就像打了一層淡淡的柔焦濾鏡,皮膚與背景之間的過渡自然又乾淨。

反觀台灣,潮濕的氣候、空氣中的微塵與雲層反射,讓光線經常偏黃、偏灰,有時甚至混濁不清。
即便是相同的拍攝器材與設定,畫面呈現出來的感覺還是會有所不同。

我並不是說哪邊好、哪邊壞,而是「環境會影響畫面語言」,這點很重要。
在國外拍攝時,光線乾淨利落,我可以更大膽地運用逆光、剪影與廣角,讓人物與環境互相呼應。
而在台灣,我更常依賴細緻的構圖與補光,來控制色彩的準確度與層次感。
此外,拍攝氣氛也是關鍵。國外旅拍時,人物處於旅行放鬆的狀態,不僅姿態自然,表情也更真實。
這對我來說,比場景本身還要珍貴。

好的畫面,不應該只靠後製達成,而是源於當下的空氣、情緒與光的流動。
所以與其說我在國外拍得比較好,不如說那些照片「更靠近原始感受」。
我喜歡讓畫面保有真實的肌理與色溫,不過度加工,讓觀者一眼就能感受到那時那地的溫度與呼吸。
這也是我喜歡在每次拍攝前,先花時間感受現場光線與氛圍的原因——
因為攝影不只是看見,更是「感受之後再看見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