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影|『有』拍到畫面永遠比較重要

從標題就很清楚的知道,當沒拍到畫面的時候,不可能無中生有出來。說得更詳細一點的話,就是,當拍攝的畫面裡,如果缺少某些元素或畫面,只能藉由修圖軟體的手段來無中生有,甚至可能也『完全沒有辦法』無中生有。

當天的狀況是,在正中午左右,我們在中原大學校園裡邊散步邊找地方拍照,剛好路過這麼一道很普通的牆,在我的觀察下,我發現因為光線的原因,讓朝上方的水泥平面,有著跟垂直方向超級大的反差,甚至有點發光,上下兩條平行的線條就這麼構成一個狹長的面,就如同電影畫面般的比例出現在我腦中,牆上也剛好有細長的藤蔓植物往兩邊生長,讓整個牆面顯得更有趣了一點。

接著,只要把人擺在該放置的位置,拍攝就只是很簡單的事情了。

這些都是在看到這面牆的時候,我所『看』到的畫面,這是由於經驗告訴我,在眼睛所看的範圍內,這些元素是可以拍攝下來,只是,我還是沒有多花時間停留在這裡,只拍了一張,對,沒錯,就一張照片,我就去尋找下一個地點了,相反地,今天我所帶來教學的朋友,就因為他們認爲自己是新手,所以要多花點時間來拍,不管是運氣也好,真的自己擁有的美感也好,至少,畫面有拍下來了,這樣的畫面比我拍的好看(底下有放對照)。

可以看到我拍攝的畫面,並沒有延伸感,主要就是在人物上,牆上的藤蔓植物也被取景的位置跟角度直接裁切掉,如果兩張挑一張,我會挑選不是我拍攝的那張,因為雖然比例不是正常的照片比例,甚至裁切的關係,畫質也低落很多,但是好看的畫面,並不會因為這些問題就不好看,這些都只是後續再討論的時候,可以討論的小細節,最重要的是什麼?有拍到該拍到的畫面,這才是最重要的事。

再來,三人行必有我師,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聽過,當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,我腦中浮現的就是這句話。

拍照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,拍攝習慣,思考邏輯,使用器材,慣用的角度等等,有時候會因為『習慣』這件事情,造成拍照上的『誤區』,也就是所謂的盲點。

人只有一雙眼睛,還是長在前面不是後面,也不是360度都可以看到周圍的環境,就算可以,視角的不同還是會造成拍攝的畫面呈現差異,當只有自己拍照的時候,更可能會因為沒有人可以互相參考討論,而使得拍照的習慣變成一種僵化的做法。

拍照很簡單,按下快門是這麼的容易,拍出有自己想法的畫面卻是相對困難的,為什麼要這麼拍,為什麼要這個角度,為什麼要站這麼近或遠,是不是還有更好的角度,是不是還有更好的互動方式,是不是可以以拍到更好的畫面。每次拍攝其實都要時時提醒自己這樣的問題,好讓自己能更進步。

這些都是這次我所獲得的心得,真心感謝當天參與的所有人。

差點忘了說,修這張圖的想法。

畫面拍攝的比較廣角,包含的元素非常多,這是廣角鏡頭的缺點,也是優點。從裡頭裁切想要的部分,讓整體畫面呈現電影畫面的狹長比例,一來元素會簡化非常多,二來畫面會呈現強力的左右空間延伸感。

主要的畫面比例決定之後,剩下就是一些小細節作修圖後製的處理,包含水平線讓它更水平一點,牆上的線條更完整簡潔,人物的皮膚,把暗部的細節稍微提取一點,藤蔓植物的細節,最後才是把顏色在加上去,也記得避免圖層太多,讓人物偏暗或細節遺失。

最後補充一點,藤蔓植物的走向,可以發現原圖裡,藤蔓植物是往左右兩邊在牆上蔓延,最後的畫面是把右邊裁切,留下左邊完整的部分。我的理由就是,畫面裡的人物是往左邊看,視線的延伸,再藉由藤蔓植物的方向,可以讓觀看者的視線跟著往左邊延伸過去,右邊的部分就選擇不要保留太多,以免讓整體畫面在觀看上,是往左右兩邊發展,控制在一個方向,這是我覺得比較好的處理方式。

以上,是我處理這張圖的思維。

原圖
OLYMPUS DIGITAL CAMERA
Photography |古力心
裁切之後
OLYMPUS DIGITAL CAMERA
Photography |古力心
我自己拍攝,已處理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