螢幕色彩校色教學|Spyder X2 螢幕校色器租用實測

快速導覽

為什麼需要螢幕色彩校色?

你是否曾經遇過這些情況:

  • 在電腦上精心修圖,輸出後卻發現顏色偏差?
  • 同一張照片在不同螢幕上看起來完全不同?
  • 客戶抱怨交付的設計檔案色彩不準確?
  • 工作室的兩台螢幕顯示同一張圖,色調卻微妙不同?

先說結論:普通人真的不需要校色

讓我們先釐清一個重要觀念:如果你只是日常上網、看影片、文書處理,螢幕校色對你來說意義不大。

現代市售螢幕的品質其實已經相當不錯,出廠時的色彩偏差通常不會太嚴重。

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,這些微小的色差根本不影響使用體驗。

這也是為什麼在 PTT、Mobile01 等論壇上,只要有人討論螢幕校色,就會出現「校色沒用」、「根本沒必要」這類回應。

這些言論對嗎?

對,也不對。

問題的關鍵在於:你的需求是什麼?

誰真正需要螢幕校色?

螢幕校色的主要受眾其實非常明確:攝影師和設計師

更精準地說,是那些有以下需求的專業工作者:

1. 多台螢幕協同工作

  • 工作室有桌機 + 筆電,需要在不同裝置間切換
  • 像我的工作環境:兩台螢幕同時使用,必須確保色彩一致
  • 團隊協作時,每個人的螢幕看到的顏色要一樣

2. 工作流程涉及「交接」

  • 攝影師修完圖,要交給客戶或印刷廠
  • 設計師的作品要在客戶的螢幕上呈現
  • 影片剪輯師的成品要在不同平台播放

3. 色彩就是專業的一部分

  • 商業攝影:照片色彩不準 = 客戶不滿意 = 生意泡湯
  • 平面設計:CMYK 轉換前需要準確的 RGB 基準
  • 電商修圖:商品顏色必須與實物一致

為什麼「同型號螢幕」也需要校色?

這是很多人忽略的重點:即使是同品牌、同型號、同規格的螢幕,色彩表現也會有差異。

以我自己為例,我有兩台規格完全相同的設備在工作,但:

  • 同一張照片,在兩台螢幕上的色溫就是有細微差異
  • 肉眼仔細看,一台偏暖、一台偏冷
  • 這種差異雖然不明顯,但在修圖時會造成判斷誤差

甚至連 MacBook 同型號的筆電,螢幕之間都會有些許色彩偏移。

這不是品質問題,而是面板生產的物理限制——

每一片面板都是獨立的個體,不可能 100% 一致。

這一點點差異,肉眼分不太清楚,卻會影響工作成果。這時就需要靠校色器這樣的精密儀器來處理。

螢幕校色的真正目的

理解了需求之後,我們就能明白螢幕校色的核心價值:

  • 統一工作流程中所有裝置的色彩表現 – 讓多台螢幕「說同一種語言」
  • 建立可信賴的色彩基準 – 修圖時有信心,不會過度補償
  • 減少與客戶的認知落差 – 交件時色彩更接近預期
  • 確保螢幕顯示符合國際標準(如 sRGB、Adobe RGB)- 與印刷、輸出流程銜接

所以,當有人說「校色沒用」時,他們可能是對的——

對他們的使用情境來說確實沒用。

但對於需要精準色彩管理的專業工作者,校色是基本功,不是選配。

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現實:螢幕會老化

即使你買的是出廠校色過的專業螢幕,用了 1-2 年後,背光衰減、面板老化都會讓色彩逐漸飄移。

對於攝影師來說,這還有個更實際的風險:螢幕上看起來完美的照片,印出來可能偏黃、偏綠。

如果是交給客戶的婚紗相本或商攝成品,重印的成本和時間損失會非常可觀。

這也是為什麼即使買了好螢幕,專業工作者還是需要定期校色——

不是因為螢幕不好,而是因為色彩會隨時間改變。

而當你在修圖時,最大的問題不只是「看不出差異」,而是你無法確定看到的偏差是螢幕造成的,還是照片本身的問題

這種不確定性會導致過度補償(修過頭)或補償不足(修不夠),最終影響交件品質。


校色迷思破解:用更高階的校色器會更厲害?

在 PTT、Mobile01 等論壇上,經常看到類似的討論:

「我該買 Spyder X2 Pro 還是 Elite?」
「用 i1 Display Pro 校色會比 Spyder 準很多嗎?」

❌ 常見迷思:高階校色器 = 色彩更準確

許多人認為,只要買更貴、更高階的校色器,就能讓螢幕的色彩表現大幅提升。

這個觀念並不完全正確

✅ 真相:螢幕硬體才是決定性因素

校色器的功能是「測量」螢幕目前的色彩表現,並產生校正檔(ICC Profile)來修正偏差。

但校色器無法突破螢幕硬體的物理限制:

  • 色域範圍:面板只能顯示 sRGB,再好的校色器也無法讓它變成 Adobe RGB
  • 色彩均勻度:面板邊緣偏色,校色器無法解決硬體問題
  • 背光穩定性:廉價背光模組的色溫漂移,校色器只能盡力修正
  • 面板品質:8-bit 面板的色階表現,不會因為校色器而變成 10-bit

舉例說明

想像你有一台只能顯示 100 種顏色的螢幕,即使用價值 3 萬元的專業校色器,它最多也只能確保這 100 種顏色「盡可能準確」,但無法讓螢幕突然顯示 1000 種顏色。

高階校色器需要搭配專業螢幕

真正需要頂級校色器的情境,通常是搭配專業等級的螢幕:

專業螢幕品牌推薦:

  • EIZO ColorEdge 系列(CG2700S、CG319X)- 印刷、影像專業首選
  • BenQ SW 系列(SW270C、SW321C)- 攝影師愛用,CP 值高
  • ASUS ProArt PA 系列(PA279CV、PA32UCG)- 創作者友善
  • Dell UltraSharp UP 系列(UP2720Q)- 企業級專業螢幕

這些螢幕通常具備:

  • 廣色域(99% Adobe RGB 以上)
  • 10-bit 色深或以上
  • 出廠校色報告
  • 硬體校色功能
  • 優異的色彩均勻度

給一般用戶的建議

如果你的螢幕是一般消費級顯示器(2-3 萬以下),與其花大錢買頂級校色器,不如把預算優先投資在更好的螢幕上

一台中階的專業螢幕搭配入門校色器,效果會遠勝於普通螢幕搭配高階校色器。

而對於已經有專業螢幕的用戶,也不需要頻繁購買校色器——

因為大部分人並不需要每個月都校色,這就是為什麼租用校色器是更聰明的選擇


螢幕校色器要買還是租?

購買 vs 租借成本分析

以 Spyder X2 系列為例:

購買成本:

  • Spyder X2 Ultra:約 NT$ 7,000-8,000
  • Spyder X2 Pro:約 NT$ 10,000-12,000
  • Spyder X2 Elite:約 NT$ 15,000-18,000

租借成本:(以旋轉牧馬為例)

  • 計費方式:NT$ 500 / 天(24 小時)
  • 實際使用:校色流程約 2 小時內完成,租 1 天綽綽有餘

使用頻率才是關鍵

多久需要校色一次?

  • 專業攝影師、設計師:每 1-2 個月校色一次
  • 一般創作者:每 3-6 個月校色一次
  • 螢幕初次使用:建議校色
  • 更換工作環境:需要重新校色

即使是專業攝影師,實際上也不是天天都要校色。

螢幕色彩漂移是漸進的過程,短期內不會有劇烈變化。

購買 vs 租借試算

實際使用經驗分享:

我這次租借 Spyder X2 Ultra,從開箱、安裝軟體、校色、測試到歸還,

整個流程不到 2 小時就完成了。當天甚至不到 24 小時就歸還設備。

校色本身並不是什麼耗時的工作:

  • 軟體安裝:5-10 分鐘
  • 螢幕預熱:30 分鐘(可以先做其他事)
  • 實際校色:5-8 分鐘/台螢幕
  • 驗證結果:5 分鐘

所以租借 1 天(24 小時)就非常充裕,完全不需要租到 3 天。

成本試算:

假設你每 2-3 個月校色一次:

  • 購買方案:NT$ 8,000 一次性投資
  • 租借方案:NT$ 500 × 4-6 次/年 = NT$ 2,000-3,000/年

這樣算下來,要用超過 2.7-4 年,購買才會比租借划算。

而且考慮到:

  • 校色器技術持續進步
  • 2-3 年後會有更新的技術
  • 保固期限(通常 1-2 年)
  • 保存環境需求(感光元件怕潮濕、怕摔)

對大多數人來說,租借絕對更划算。

哪些人適合租用?

✅ 超適合租用

  • 自由接案的攝影師、設計師
  • 偶爾需要精準色彩的創作者
  • 想先體驗校色效果再決定是否購買
  • 預算有限的學生、新手

❌ 建議購買

  • 每週都需要校色的專業工作室
  • 需要同時管理多台螢幕的企業
  • 有嚴格色彩管理需求的印刷業者

租借推薦:旋轉牧馬

我這次是向 旋轉牧馬 租借 Spyder X2 Ultra,整體體驗很不錯:

  • 計費方式:NT$ 500 / 天(24 小時)
  • 線上預約方便,回覆快速
  • 設備包裝完整,狀態良好
  • 租期彈性,適合短期需求的創作者

租借建議:租 1 天就夠了

根據我的實際經驗,租借 1 天(24 小時)完全充裕。

整個校色流程包含安裝軟體、螢幕預熱、實際校色到驗證,不到 2 小時就能完成。

我當天就歸還了設備,連 24 小時都沒用滿。(我還是從桃園到汀州店來回)

除非你是第一次使用、想慢慢研究軟體功能,或是需要校色很多台螢幕,否則 1 天就非常足夠。

新版 vs 舊版:為什麼選擇 Spyder X2 很重要

這裡必須分享一個血淚經驗:在租借 Spyder X2 Ultra 之前,我曾經用過舊版的蜘蛛校色器,結果搞了整整一個晚上都失敗。

舊版蜘蛛校色器遇到的問題:

  • ❌ 不支援新款螢幕型號 – 我的 BenQ MA270U 完全無法被辨識
  • ❌ 辨識不出螢幕面板類型 – 軟體一直卡在偵測階段
  • ❌ 軟體支援度不足 – 與 macOS 新版本不相容,頻繁當機
  • ❌ 浪費時間 – 折騰一整晚,最後放棄

Spyder X2 Ultra 的改善:

  • ✅ 即插即用 – BenQ MA270U 立刻被正確辨識
  • ✅ 軟體穩定 – 全程順暢,沒有任何當機或錯誤
  • ✅ 支援新螢幕 – 包含 HDR、高亮度螢幕都能校色
  • ✅ 省時省力 – 2 小時內搞定,完全不痛苦

這個對比讓我深刻體會到:校色器不是越舊越便宜就好,新版本的相容性和穩定度才是關鍵。

如果你要租借或購買校色器,強烈建議選擇新版本(Spyder X2 系列或 i1 Display Pro Plus)。

舊版本可能會讓你浪費大把時間,最後還校色失敗,得不償失。

提醒:租借前記得確認自己的作業系統相容性,以及是否需要額外的轉接頭(如 USB-C)。


Spyder X2 Ultra 校色器介紹

Datacolor Spyder X2 螢幕校色器本體放在黑色收納盒中,白色機身上有品牌標誌與紅色感光元件

設備特色

Spyder X2 Ultra 是 Datacolor 推出的新一代校色器,相較於前代有以下改進:

硬體規格:

  • 全新感光元件設計
  • 更快的測量速度
  • 支援高亮度螢幕校色(HDR 螢幕)
  • 改良的環境光感應

軟體功能:

  • 支援 Windows 和 macOS
  • 可校色 sRGB、Adobe RGB、DCI-P3 等色域
  • 提供螢幕分析報告
  • 支援投影機校色
  • 可設定自訂白點、亮度、色溫

租用體驗

設備寄送時包裝妥善,內含:

  • Spyder X2 校色器本體
  • Type-A 轉 Type-C 轉接頭(方便 MacBook 等新款電腦使用)
  • 註冊序號(用於啟用軟體)
  • 校色軟體下載網址(貼在設備包上)

租借流程很簡單:

  1. 收到設備後,先到官網下載最新版 SpyderX 軟體
  2. 安裝完成後,輸入租借附帶的註冊序號即可啟用
  3. 整個設置過程約 5-10 分鐘

旋轉牧馬提供的設備狀態良好,校色器感光元件乾淨無污損,使用上沒有遇到任何問題。


BenQ MA270U 校色設定與結果

測試螢幕規格

本次實測使用的是 BenQ MA270U,這是一款專為設計師打造的 27 吋 4K 專業螢幕:

  • 面板:27 吋 IPS,解析度 3840×2160
  • 色域:99% sRGB
  • 色深:10-bit(8-bit + FRC)
  • 亮度:350 nits
  • 出廠校色:Delta E < 3

校色前的重要設定

在開始校色前,Spyder X2 會要求你選擇目標設定:

1. 色域標準(Color Space)

  • 我選擇:sRGB / Rec.709
  • 這是最通用的標準,適合網頁設計、影片剪輯、一般攝影

2. 白點(White Point)

  • 目標設定:D65(6500K)
  • 這是最接近自然日光的色溫標準

3. 亮度(Luminance)

  • 目標設定:120 cd/m²
  • 適合室內環境的舒適亮度,避免眼睛疲勞

4. 色調響應曲線(Gamma)

  • 目標設定:2.2
  • 標準的螢幕顯示曲線

校色流程簡述

  1. 前置準備
    • 螢幕開機預熱 30 分鐘
    • 清潔螢幕表面
    • 調整環境光線(避免強光直射螢幕)
  2. 軟體設定
    • 選擇螢幕類型(LCD)
    • 設定目標參數(如上述)
    • 選擇螢幕與其他顯示器的對比標準
  3. 測量過程
    • 將校色器掛在螢幕中央
    • 軟體自動顯示不同顏色讓校色器測量
    • 過程約 5-8 分鐘
  4. 生成校正檔
    • 完成測量後,軟體自動生成 ICC Profile
    • 可選擇套用至系統
  5. 驗證結果
    • 查看校色報告
    • 比較前後差異

校色成果數據

本次實測我有兩台螢幕需要校色:

  1. BenQ MA270U(外接顯示器)
  2. MacBook Air(筆電內建螢幕)

為什麼要校色兩台螢幕?

這是我的實際工作情境:我使用 MacBook Air 外接 BenQ MA270U,形成雙螢幕工作環境。

我希望兩者的顏色能盡可能接近,這樣在兩個螢幕間移動視窗時,照片或設計稿的顏色不會看起來差很多。

BenQ MA270U 產品宣稱可以「接近 MacBook 的顏色」,但實際上到底有多接近?

光靠肉眼判斷是不可能做到的。這時就需要校色器來幫我:

  1. 測試兩台螢幕目前的色彩差異有多大
  2. 修正兩台螢幕,讓它們盡可能顯示一致的顏色

校色結果

我分別對兩台螢幕進行校色,產生了兩組校色檔案:

  • BenQ MA270U-20251030(BenQ 外接螢幕)
  • Color LCD-2(MacBook Air 內建螢幕)

透過校色器,我可以清楚看到兩台螢幕的色彩特性,並將它們校正到同一個標準(sRGB、D65 白點、120 cd/m² 亮度)。

BenQ MA270U 螢幕校色設定畫面,顯示 sRGB 色域、白點、亮度與 Delta E 數值
MacBook Air 內建螢幕校色設定畫面,顯示校色前後的白點、亮度與色彩精確度數據

實測數據解讀:兩台螢幕的色彩差異與校正

什麼是 Delta E(ΔE)?

Delta E 是用來量化「色彩差異」的數值,數字越小代表越準確:

  • ΔE < 1:人眼幾乎無法察覺差異(專業印刷級)
  • ΔE < 2:非常接近,訓練有素的眼睛才能分辨
  • ΔE < 3:可接受的範圍,一般使用已經很好
  • ΔE > 3:明顯可見的色彩偏差

校色前後數值對比

BenQ MA270U(外接顯示器)

亮度(Luminance)

  • 未校準:203.8 cd/m²
  • 目標:200.0 cd/m²
  • 已校準:200.2 cd/m²
  • ✅ 校色後亮度非常接近目標值

白點(CIE xy)

  • 未校準:(0.314, 0.325)
  • 目標:(0.313, 0.329)
  • 已校準:(0.313, 0.329)
  • ✅ 校色後完全達標

三原色 Delta E(Lab)

  • 紅色:0.685 → 0.312(改善 54%)
  • 綠色:0.266 → 0.673(這個數值略有增加,可能是測量時的環境光影響)
  • 藍色:0.151 → 0.064(改善 58%)

光度曲線(Gamma)

  • 未校準:2.11(誤差 0.03)
  • 目標:2.20
  • 已校準:2.21(誤差 0.00)
  • ✅ 非常接近理想的 2.2 曲線

MacBook Air(筆電內建螢幕)

白點(CIE xy)

  • 未校準:(0.308, 0.333) – 明顯偏藍綠
  • 目標:(0.313, 0.329)
  • 已校準:(0.313, 0.330)
  • ✅ 成功修正色溫偏差

亮度(Luminance)

  • 未校準:225.0 cd/m²(偏亮)
  • 目標:200.0 cd/m²
  • 已校準:200.2 cd/m²
  • ✅ 成功降低至目標亮度

三原色 Delta E(Lab)

  • 紅色:0.682 → 0.314
  • 綠色:0.274 → 0.691
  • 藍色:0.150 → 0.065

光度曲線(Gamma)

  • 未校準:2.14(誤差 0.02)
  • 目標:2.20
  • 已校準:2.22(誤差 0.00)

兩台螢幕的差異分析

校色前,兩台螢幕的主要差異:

白點差異:

  • BenQ:(0.314, 0.325) – 色溫較中性
  • MacBook:(0.308, 0.333) – 明顯偏冷(藍綠色調)
  • 這就是為什麼肉眼看起來 MacBook 比較「冷」,BenQ 比較「暖」

亮度差異:

  • BenQ:203.8 cd/m²
  • MacBook:225.0 cd/m²
  • MacBook 出廠設定較亮,容易造成眼睛疲勞

校色後的改善: 

✅ 兩台螢幕的白點都校正到 (0.313, 0.329-0.330),幾乎完全一致

✅ 亮度都校正到 200.2 cd/m²,完全一致

✅ Gamma 曲線都在 2.21-2.22,誤差極小

BenQ 真的接近 MacBook 嗎?

BenQ MA270U 宣稱可以「接近 MacBook 的顏色」,從數據來看:

校色前:

  • 白點差異:0.008(還算接近,但肉眼能察覺)
  • 亮度差異:21.2 cd/m²(MacBook 明顯較亮)
  • 結論:有接近,但不夠精準

校色後:

  • 白點差異:0.001(人眼幾乎無法分辨)
  • 亮度差異:0 cd/m²(完全一致)
  • 結論:達到專業級的一致性

所以 BenQ 的宣稱是真的,但「接近」和「完全一致」還是有差距。

透過校色器,我才能真正讓兩台螢幕顯示一模一樣的顏色。

色彩精確度報告解讀

Spyder X2 螢幕校色精確度報告,顯示各色塊 Delta E 數值與橫條圖

從圖的詳細報告可以看到校色後的色彩精確度表現:

平均 Delta E:約 2.94

  • 這個數值表示整體色彩準確度已經達到專業水準
  • Delta E < 3 代表人眼很難察覺差異

個別色塊表現:

  • 大部分色塊的 Delta E 都在 2-5 之間(非常好的水準)
  • 某些特定色塊的 Delta E 達到 7.24(較大偏差)
  • 這通常發生在色域邊緣或高飽和度顏色
  • 對一般使用影響不大,因為這些是極端色彩

色彩均勻度:

  • 報告中可以看到螢幕不同區域的色彩表現
  • 從橫條圖可以看出大部分區域的偏差都控制得不錯
  • 這證明 BenQ MA270U 的面板品質相當穩定

這份報告不只是數字,更重要的是它證明了校色確實有效,而且能用科學方式量化改善的程度。

雙螢幕工作的實際體驗

雖然數據很重要,但實際使用才是關鍵。

校色前的困擾:

  • 同一張照片在兩個螢幕上「感覺不太一樣」
  • MacBook 看起來偏冷(藍綠色調),BenQ 看起來偏暖
  • MacBook 比較亮,BenQ 比較暗
  • 在 BenQ 螢幕修圖,換到 MacBook 上看又覺得怪怪的
  • 不確定哪個螢幕才是「對的」,修圖時容易猶豫

校色後的改善:

  • ✅ 兩個螢幕的白色「真的一樣白了」
  • ✅ 亮度一致,眼睛在兩個螢幕間切換不會感到不適
  • ✅ 同一張照片在兩個螢幕上看起來幾乎完全相同
  • ✅ 修圖時更有信心,不會因為螢幕差異而過度調整
  • ✅ 建立了可信賴的色彩基準

最大的價值:消除不確定性

校色最大的意義不是「讓螢幕變得多完美」,而是讓你知道自己看到的是準確的顏色

當兩台螢幕都校正到同一個標準後,你就不用再擔心「到底哪個螢幕才是對的」,可以專心在創作本身。

這對我這種需要在筆電和外接螢幕間頻繁切換的工作流程來說,簡直是救星。


租用校色器的實用建議

多久校色一次?

建議校色頻率:

使用情境建議頻率
專業攝影師、商業修圖每 1-2 個月
設計師、影片創作者每 2-3 個月
業餘創作、偶爾修圖每 6 個月
新螢幕初次使用立即校色
更換工作環境需重新校色

需要重新校色的時機:

  • 螢幕開始出現明顯色偏
  • 更換工作場所的環境光線
  • 螢幕使用超過 1000 小時
  • 螢幕經過搬運或碰撞

租借注意事項

租借前確認:

  1. 自己的作業系統是否支援(Windows 10/11 或 macOS)
  2. 是否需要額外的轉接頭(USB-C 轉 USB-A)
  3. 租借 1 天即可,不需要租太多天
  4. 是否需要同時校色多台螢幕(如果超過 3 台可能需要多一點時間)

使用時建議:

  1. 收到設備後先安裝軟體,讓螢幕預熱 30 分鐘
  2. 校色前調整環境光線,避免強光直射螢幕
  3. 如果是第一次使用,建議先看一下教學影片熟悉流程
  4. 可以多校色幾次,比較不同設定的效果
  5. 記得保存校色報告,方便日後比對

歸還前檢查:

  1. 確認所有配件都在
  2. 清潔校色器表面
  3. 妥善包裝避免運送損壞

總結:為什麼租用是更聰明的選擇

對於大多數創作者來說,租用校色器具有以下優勢:

✅ 成本效益高

  • 不需一次性投入高額購買成本
  • 只在需要時付費

✅ 彈性使用

  • 需要時才租,不用時不佔空間
  • 可以根據案子需求彈性調整

✅ 設備保持更新

  • 租到的通常是較新的機型
  • 不用擔心技術淘汰問題

✅ 降低維護成本

  • 不用擔心保存環境(校色器怕潮濕)
  • 故障由租借方負責

✅ 先體驗再決定

  • 可以先租來試用,確認效果後再決定是否購買
  • 比較不同等級的校色器差異

除非你是專業工作室,每週都需要校色,或是需要同時管理多台螢幕,否則租用絕對是更務實的選擇。


結語

螢幕校色不是什麼高深的技術,但它對於色彩工作者來說是必要的投資。透過這次實測,我驗證了幾個重點:

  1. 校色確實有效:Delta E 數值的改善證明校色不是玄學,是可以量化的科學
  2. 雙螢幕環境更需要校色:光靠肉眼無法讓兩台螢幕達到一致,即使是同品牌同型號也一樣
  3. 硬體比校色器重要:先投資好螢幕,再考慮校色器等級
  4. 租用才是王道:除非你天天需要,否則租用最划算
  5. 定期校色很重要:螢幕色彩會隨時間漂移,定期校色維持準確度
  6. 新版校色器很重要:舊版可能辨識不出新螢幕,浪費時間又校色失敗

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:

作為一個需要在 MacBook 和外接螢幕間頻繁切換的工作者,校色讓我終於能確信「兩個螢幕看到的是同一個顏色」。

這種確定性帶來的信心,遠比數據本身更有價值。

BenQ MA270U 宣稱可以接近 MacBook 的顏色,這確實是真的——

但「接近」和「一致」之間,還是需要校色器來填補那最後的差距。

希望這篇實測文章能幫助你建立正確的色彩管理觀念,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。

如果你也有多台螢幕需要協同工作,或是需要精準色彩的專業需求,不妨試試租用校色器——你會發現,原來你的螢幕之間一直存在著你沒察覺的差異!


相關資源:


    如果您對我的作品有興趣,或想了解更多拍攝細節,歡迎與我聯絡。